内容简介 · · · · · ·
-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思想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辫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集腋成裘,最终在战国初年汇辑论纂成书,因此称“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 孔子思想以立身为出发点,而人能立身于世的首要条件就是具有“君子”人格。君子具备仁爱之心,自重自律;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积极进取,德才兼备;孜孜于学,注重实践;安贫乐道,谨守正义等等;始终坚守人之间的相处之道,遵从不同的伦理关系,构建着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如果想要读论语,哪个版本(谁注释)的比较好?
对于初学者而言,刚开始读《论语》时选择版本的需求无非有三,一是原文准确,没有错别字;二是注解清楚,让人明白难懂字词的含义;三是翻译准确,能够用现代汉语表达清楚原文的意思。以此标准来看,市面上常见的较好的书籍有以下几种:
今人注释版本
- 《论语·大学·中庸》,陈晓芬、徐儒宗(译注),中华书局,2011年[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 《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2006
- 《论语本解》,孙钦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 《论语新解》,钱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 《论语今读》,李泽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除了上述现代人注释的论语书,还有很多流传至今的古代学者为其注释的版本。有了一定基础以后需要看这些书,取法其上,得乎其中,阅读这些古籍不仅有助于提高自己对论语的理解, 更能够从历史演进过程中不同时代的人是怎样阅读论语的。更何况这些古籍是经过时间筛选后留下的精品,可以证明其观点和注释是经得住考量的。缺点则在于这些版本都是文言文写成,且多为繁体竖排,对于初学者不太友好。但如果真的对《论语》以及古典文献感兴趣,这些书是避不开的。
古人注释版本
- 论语集释,(民国)程树德
- 论语戴氏注(戴氏注论语小疏),(清)戴望
- 论语正义,(清)刘宝楠
- 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宋)朱熹
- 论语疏,(宋代)邢昺
- 论语义疏,(南朝·梁)皇侃
- 论语集解,(三国·魏)何晏
今人注释版本选择上,中华书局出版的《论语·大学·中庸》更适合现代的初学者,因为其注释简要,不掉书袋,且白话翻译较为准确。杨伯峻的版本则注释详尽,而且作为官方推荐版本,翻译较为权威。孙钦善作为北大古典文献学专家,其书的专业性和学术性毋庸置疑。钱穆作为国学大师,其书当然也很可靠,但钱穆的这本书写成于1963年,而且后来一直生活在港台,所以翻译有些地方当下的大陆人读起来不是太顺畅。至于李泽厚的版本,可用作对比,他本人毕竟不是专门研究这个的,所以有些地方的翻译仅代表他一家之言,但可以看出的确是想用心翻译好,所以可备一观,以资参考。
古人注释版本选择上,梁启超曾经在《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一书中推荐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戴望的《论语注》和焦循的《论语通释》三个版本。但我觉得程树德的《论语集释》更好一点,因为这本书成书较晚,所以能够综合百家,不至遗漏。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无疑是影响最大的,明清两代均以他的注释作为权威,所以也不可不读。
《论语》、《孟子》之文,并不艰深,宜专读正文,有不解处方看注释。注释之书,朱熹《四书集注》为其生平极矜慎之作,可读。但其中有堕入宋儒理障处,宜分别观之。清儒注本,《论语》则有戴望《论语注》,《孟子》则有焦循《孟子正义》最善。戴氏服膺颜习斋之学,最重实践,所注似近孔门真际,其训诂亦多较朱注为优,其书简洁易读。焦氏服膺戴东原之学,其《孟子正义》清儒诸经新疏中为最佳本,但文颇繁。宜备置案头,遇不解时或有所感时则取供参考。焦循《论语通释》,乃摹仿《孟子字义疏证》而作,将全部《论语》拆散,标举重要诸义,如言仁,言忠恕…等,列为若干目通观而总诠之,可称治《论语》之一良法,且可应用其法以治他书。——梁启超《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下面比较一下现代人注释的几个版本之间的区别。
原文(学而篇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中华书局全本全注全译版:孔子说:“学习中时时加以温习,不是很愉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虽不了解我,但我不怨恨,这不正是君子吗?”
杨伯峻版: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孙钦善版:孔子说:“学了以后而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相会,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家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不恼火,不也是君子吗?”
钱穆版:先生说:“学能时时反复习之,我心不很觉欣畅吗?有许多朋友从远而来,我心不更感快乐吗?别人不知道我,我心不存些微怫郁不欢之意,不真是一位修养有成德的君子吗?”
李泽厚版:孔子说:“学习而经常实践,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是很快乐吗?没有人了解自己,并不烦恼怨怒,这不才是君子吗?”
原文(泰伯篇 8.9):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中华书局全本全注全译版:孔子说:“对于百姓,可以使他们遵照道理去做,不可使他们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杨伯峻版:孔子说:“老百姓,可以使他们照着我们的道路走去,不可以使他们知道那是为什么。”
孙钦善版:孔子说:“老百姓可使他们遵照道而行,不可使他们通晓道的真谛。”
钱穆版:先生说:“在上者指导民众,有时只可使民众由我所指导而行,不可使民众尽知我所指导之用意所在。”
李泽厚版:孔子说:“可以要老百姓跟着走,不一定要老百姓知道这是为什么。”
原文(子路篇 13.21):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中华书局全本全注全译版:孔子说:“得不到言行合乎中道的人进行交往,那就一定是与志高激进的人和拘谨自守的人交往了。志高激进的人能够积极进取,拘谨自守的人对有些事能够不做。”
杨伯峻版:孔子说:“得不到言行合乎中庸的人和他相交,那一定要交到激进的人和狷介的人罢!激进者一意向前,狷介者也不肯做坏事。”
孙钦善版:孔子说:“不能得到按中庸行事的人与他结交,那一定是结交狂与狷这两种人啰!狂者肯于进取,狷者不会为非作歹。”
钱穆版:先生说:“我不得中道之士和他在一起,那只有狂狷了。狂者能进取,狷者能有所不为。”
李泽厚版:孔子说:“得不到与合乎中庸的人在一起,那么就与狂士和洁者吧。狂士积极进取,洁者有所不为。”
最后,有一些书存在注释不严谨、理解有偏颇,而且夹杂私货,带有过重的个人风格,所以刚开始看《论语》时需要避开这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