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修订版)

5,955 0 26

当我们褪去隐蔽的精神暴力,爱将自然流露。

作者
[美] 马歇尔·卢森堡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出版年
2021-5
原作名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A Language of Life
译者
刘轶
页数
256
非暴力沟通(修订版)

文前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做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把谈话和“暴力”扯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确实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

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非暴力沟通能够: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

非暴力沟通能够:

  • 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
  • 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
  • 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

中文版序

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幸福,渴望生活在一个和平、稳定而又繁荣的社会当中。当人们的基本需要诸如食物和住所得到满足,决定我们生活品质的便是人与人的连结。这意味着,如果我和家人、亲属、朋友以及同事的关系在情感上是安全、滋养的;我可以表达我的想法并且得到理解、接纳、鼓励、同理;当美好的事情发生时能够庆祝….我便能掌握我的力量。这将当我在生命遭遇困难时给予我信心、价值感和勇气。

而如果我与身边的人在关系中的状态是相互纠错、评判、指责,那么我会感到受伤、难过和孤独,我的生活也会很有压力。我相信,如果我们学习如何沟通、如何相互交谈和聆听、如何不带批评地诚实表达自己、如何带着同理心聆听..就会带来不同的关系品质。在本书中,马歇尔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一步一步地做到这些,不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工作中,如此我们将拥有改变情境的力量,而不是让它变得更糟糕。

在这个如此多人共同生活的社会,即便我们拥有相同的愿景、梦想,要如何实现它们,每个人都可能有着不同的想法。这些不同常常引发群体内的冲突。新版中增加的章节为我们展现了如何通过非暴力沟通的调解来和平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这种调解方式既能为一个安全而又和谐的社会做出贡献,也同时培育活力以及创造力以推进社会向前发展。

于我,从马歇尔那收获的重大学习是自我同理。通过自我同理,我对自己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认识。例如理解自己为什么会去做那些让自己后悔的事情。这意味着,如果在行动之前就能懂得这些,我便不用如此行动。我学会了如何理解我的错误,我也学会了宽恕自己意味着什么。另外对我很有帮助的还有:如何充分地表达愤怒,让彼此加深理解并走向更深的连结;如何用不伤害关系的方式说“不”,因而我能更好地应对生活并且减少压力;在面对那些被我归类为“敌人”的人时,将他们作为“人”来看待,看到他们和我一样遭受着苦痛,他们和我一样在那一刻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今日,我们正在共同面对由我们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方式所创造的诸多问题,而此刻,世界召唤我们一起走向未知、绘制新的路径。当我们和自己内心最深处、最真诚的人类共同需要相连结时,我们便拥有了这份勇气。我相信中国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引领世界,而此书将带给人们一种看待世界的新方式以及新的思考和连结方式。

我也要庆祝我们在中国的第一位国际认证培训师刘轶,她亦是《非暴力沟通》新版的译者。我希望这本书能启迪更多的人们,并且召唤更多认证培训师的出现。

凯瑟琳·韩·辛格 前国际非暴力沟通中心董事会主席


译序

很荣幸在过去三年我能与马歇尔博士的《非暴力沟通》有如此亲密的接触,这本书可以说汇集了马歇尔对于“非暴力沟通”这套方法的所有精华内容。对于我来说,翻译的过程意味着不断深切感悟非暴力沟通的精神,体会其大道至简背后所蕴藏着的对人性深刻的理解。马歇尔博士其人、其事、其教诲让我获得许多滋养与感动。

回顾学习和实践非暴力沟通的这些年,我见证着自己的成长和蜕变。持续地为内心带去慈悲、关爱和理解不仅柔软了生命,也不断澄清着内心真正的渴望以及想要活出的状态。鲁米说,我们无须找寻爱,而只须消融内心爱的阻碍。非暴力沟通不仅是一个找寻爱的桥梁,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拥有爱的能力来支持生命中的各种关系。而在一个更广大的层面,非暴力沟通更是引领我走向世界,带着对人本自具足的信任与尊重,赋能更多人活出真我。因着这些年来的教学,我也得以见证许许多多的生命经由非暴力沟通走向越来越多的自由、力量、和平以及福祉,我深感赐福。

如今,自马歇尔博士开创非暴力沟通已经整整50年,非暴力沟通的影响力在全球持续扩大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实践并从中受益,这在我看来并不意外。走过风云突变的50年,站在以2020年所开启的更加多变、未知和动荡的时代前,非暴力沟通仍在向世界持续贡献着力量与活力。在这里,我想简单分享一下个人的实践和学习体会。

首先从个体层面,人不可能永无止境地被外在撕扯,这包括消费主义、碎片化的信息、竞争比较…我们作为宇宙之中承载着神圣使命的存在,重拾真我、完整、相互依存以及回归本质和意义,是人内心最深切也是最自然的渴望与召唤。如果人无法活出真我,人与人的相遇便无法真实,那“沟通”方法便会沦为操控与算计的工具。在这个层面,我认为非暴力沟通提供的是人与人得以连结的底层逻辑,而这个连结首先从与自己开始,从“认识自己”这样一个源头的探寻开始建立与自己的友爱关系,再推己及人,与他人建立带有尊重、理解和关爱的联系。

“你不能用创造问题的思维来解决问题。—爱因斯坦”

今天,越来越多的系统(不论是家庭、组织还是社会)开始关注一种不同于以往一一能够赋能于人、激发内驱力和参与共创的方式来开展互动、发展自身。而行为的改变则需建立在意识、心智成长以及能力建设之上,在这个层面非暴力沟通的学习无异于一种从内向外的成长练习和生命教育。

写到这里,或许那些初识《非暴力沟通》的读者、学习者会满怀好奇甚至疑问:《非暴力沟通》难道不是关于人际沟通、好好说话吗?我希望透过这一版的《非暴力沟通》能够为大家更清晰地呈现马歇尔在书名中所要展现的:一种生命的语言。“我想要与那美妙的生命之流保持连结。”马歇尔,这位喜欢在教学中拿起吉他弹唱的伟大老师曾这样歌唱道。经年累月的社会和文化制约透过某类语言(比较、评判、命令、推卸责任…)让我们疏离了与生命(人的需要)的连结,加深着与自己、他人和世界的

对立,而通过非暴力沟通,马歇尔博士不仅带给我们一种使用语言的全新方式,更是一种不同的心智模式和文化范式,引领我们重新建立与生命的连结,和自己、他人以及世界创造基于生命的关系一一伙伴关系。

马歇尔博士这一生,在世界各地奔走教学的同时,也去过许多充满着大大小小冲突的国家与地区:从美国的贫困社区到冲突中的中东,还有经历了大屠杀后的卢旺达等等。在我看来,马歇尔并非所谓的身心灵成长导师,而是一位勇于面向人性的艰难、调停对立族群和帮派的和平使者。只因他全然相信,当人与人之间能够相互听见、理解、连结,心中的“敌人”自会消融。这便是“非暴力”的精神与力量:心无敌人。

“在一个充满冲突的世界中,为和平代言”,这是马歇尔、也是非暴力沟通前辈们以及我所完成的国际认证体系给我的教导和承诺。而面对今天的世界,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强有力的内在资源——培养韧性、对人性的信任、对连结的信心以及对话的能力,并从自身开始成为和平、邀请和平、共创和平。

如今,非暴力沟通在中国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学习和实践着,要感谢许多人(华夏出版社、第一版的译者阮胤华先生、这些年来到中国分享非暴力沟通的国际中心认证培训师们以及无数有志于将非暴力沟通的精神内核分享给广大受众的践行者们。)作为其中的一员,我很荣幸能够以不同的形式贡献其中。

最后,我想感谢在这本书的翻译过程中给予支持的许多人。多年一起学习非暴力沟通的李迪和娅锦为审校付出了一年多的时间,精心打磨;数十位来自NVC中文学院的社群伙伴以及杨芮(Ruby Yeung)参与了校对工作,这份伙伴之间流动着的“由衷的相互给予”,给予了我许多温暖。陪伴和见证我这些年来成长的凯瑟琳老师(国际非暴力沟通中心董事会主席)、吕婧安老师(《非暴力沟通实践手册》作者)对于新的《非暴力沟通》中文版给予了殷切希望与谆谆指导;华夏出版社朱悦女士全程的陪伴与支持;还有许多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我鼓励和支持的伙伴们,感谢你们滋养和陪伴着我度过这段难忘又漫长的翻译历程。

翻译的过程与我非暴力沟通实践和教学的过程可谓共生共长,新的理解和体悟随着生命的成长不断生发着,每一次校对都有新的发现,这也意味着翻译永远是一场遗憾的艺术,但或许又是某种开启。我诚挚地期待着透过这版《非暴力沟通》,与更多的人们相遇、对话、共同成长。

刘轶 国际非暴力沟通中心中国大陆地区首位认证培训师 NVC中文学院创始人


序言

已故的马歇尔·卢森堡是最值得我们感激的人之一,他的一生就像他的一本书名:在冲突世界中为和平代言。书中马歇尔告诫我们:你说出口的话将会改变你的人生。每个人从婴儿时期便开始用语言构建自己的生命故事,因此,马歇尔发展了基于语言的冲突解决方法,教导人们在对话时避免评判、指责和带有暴力意味的字眼。

晚间新闻中那些街头抗议者们的扭曲面孔,每每令人不安,它们绝非只是新闻画面而已。每一张脸、每一声呐喊、每一个手势都带着一段历史。每个人都紧紧抓着自己的历史,因为那关乎自己的身份。因此,当马歇尔倡导和平的语言时,他倡导的其实是一种新的身份认同,而他也很清楚这一点。在这个最新版本中,马歇尔在提到非暴力沟通以及调解人的角色时说:“我们所做的改变是在尝试活出一种不同的价值体系。”

在马歇尔所憧憬的新价值体系下,冲突解决不再仰仗于叫人沮丧的妥协手法。相反,有争议的双方相互尊重,询问对方的需要,在没有义愤填膺和偏见的氛围中建立连结。凝视这个充满战争和暴力的世界,“我们还是他们”的思维早已深入人心,有的国家无视文明,犯下各种不堪的暴行。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中,新的价值体系似乎遥不可及。在欧洲召开的一次调解人大会上,有人批评马歇尔用的方法属于心理治疗,认为他不过就是让人们把过去摆在一边,握手言和。这种做法不要说在战争面前,就是对于离婚案,恐怕也太不切实际。

价值体系体现在我们对世界的每一个看法中。人们不仅无可避免地受其影响,甚至还以此为傲。例如,千百年来全世界都在同一时期出现尚武或恐武的价值思想。荣格学派的心理学家认为,战神的原型存在于每个人的潜意识中,因而冲突和侵略乃无可避免的现象,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恶。

然而,马歇尔在本书中则激昂地传递了另一种人性观,并叫我们务必仔细思考,因为这是我们唯一的希望。马歇尔认为,我们并不等同于我们的观念(故事)。这些观念只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虚构故事,因为习惯、群体胁迫、旧有的制约以及缺乏自觉而被完好地保留着。然而,即使是最好的故事也会助长暴力。例如,你想用强制力保护家人、自我防卫、打击不法、防止犯罪,可哪怕你参与的是所谓的“正义之战”,你也可能被暴力所蛊惑。而如果你决定退出,很可能会受到来自社会的抨击和惩罚。简而言之,人类要找到一条出路并不容易。

在印度,有一种古老的非暴力生活方式,被称为“Ahimsa”,这也是非暴力生活的核心思想。“Ahimsa”通常的意思是“非暴力”,后来经由甘地的和平运动及史怀哲(AlberSchweitzer)对生命敬畏的思想而得到了很多拓展。“Ahimsa”的首要宗旨是:不伤害。让我对刚刚过世不久、享年80岁的马歇尔博士钦佩不已的是,他把握住了“非暴力”的两方面:行动和意识。

“非暴力沟通”的过程很好地说明了“非暴力Ahimsa”的行动层面,在此我不再赘述。而活出“非暴力Ahimsa”的意识则是更有力量的,马歇尔本人就呈现出这样的状态。无论身处何种冲突,他不会偏袒任何一方,甚至不太会把关注点放在各方的说辞上。他认为所有的说辞都会有意无意地造成冲突,所以他将焦点放在连结上一—搭建人与人之间一座心灵的桥梁。这样做和“非暴力Ahimsa”的另一个宗旨相吻合: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注意力的品质。以离婚为例,尽管从法律角度,双方已经完成了财产分割,但双方在情感上所受到的影响则远没有结束。用马歇尔的话来说,太多说出口的话早已让两人的世界发生了改变。

敌对意识深入我们的“小我”(ego)中,每当面对冲突,我们的注意力就会被“我、属于我的”这样的想法所占据。表面上,我们的社会崇尚圣贤,景仰他们放下自我、臣服神明的精神,但事实上,我们所拥护的价值观却和所作所为之间存在着一道巨大的鸿沟。而人们通过“非暴力Ahimsa”可以拓展自己的意识,从而消弭鸿沟。解决所有暴力的唯一道路便是放下自己的执见。人若在世界上仍带有私利便无法开悟一一这或许是“非暴力Ahimsa”的第三个宗旨,虽然这些话听上去有些像耶稣在“登山宝训”中的激进教导: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土地。 不过,不论是“非暴力Ahimsa”还是耶稣的教导,说的都是改变你的意识而非行为。为此,你必须从一种生活(满足“自我”无止境的欲求)走向另一种生活(无私的状态)。坦白说,没有人真的喜欢无私的状态,从“小我”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状态听上去可怕而又难以企及。既然“小我”只在意得失,你若废黜了“小我”,会有什么结果呢?一旦没有了“小我”,你是否会像一具只有精神的懒骨头消极地坐在那里?

答案就在“小我”自动消融的时刻。这样的时刻会出现在冥想或处于深度满足时。当我们体验到经由大自然、艺术或者音乐所创造的美妙时,就能体验到“无我”的状态。这样的时刻(包括当我们体验到创造力、爱和玩耍时)和“非暴力Ahimsa”状态的区别在于,前者时有时无,忽隐忽现;“非暴力Ahimsa”却是稳定的状态。由此可见,所有的念头(故事)以及那个喂养念头的“小我”都只是幻想,是人们为了生存和利己所创造出来的。“小我”会不断升级虚幻,驱使我们追求更多的金钱、财产和权力,而“非暴力Ahimsa”则让你真正活出你自己。

对我而言,马歇尔对后世的影响并不在于他颠覆了调解人的角色,尽管这很重要,而是在于他所活出的新价值体系,而这样的价值体系古已有之。由于人性被“和平”和“暴力”所撕裂,因而每一个时代都召唤着“非暴力Ahimsa”。卢森堡博士已经证明,进入这样一种被拓宽的意识状态不仅是真实不虚的,也能行之有效地用来化解争端。他留下了让我们得以追随的足迹。如果真正关心自身的福祉,我们就会跟随这足迹。在这个亟需智慧指引,祈望消弭战争的世界,这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迪帕克·乔普拉(Deepak Chopra),作家&医生

相关图书

笔记的方法

让你的笔记记得好、找得到、用得上!薛兆丰、和菜头、罗振宇等一致推荐。写给当代人的数字化笔记指南。翻开这本书,让未来的自己,用上今天的笔记。随书附赠思维导图。

论语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